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行长“海选”能否实现中小银行突围自救?

  • 职场
  • 2025-02-24 16:21:03
  • 7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行长“海选”能否实现中小银行突围自救?

  来源:中国经营报

  记者:秦玉芳 广州报道

  日前,“华润招聘”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珠海华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银行”)公开招聘1名总行行长,明确要求“具备10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年龄不超过50岁”。《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这也是近两年内该行第二次行长“海选”。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已有多家中小银行发布市场化选聘总行行长公告,此外,全国性银行、股份银行地方分支行高管的市场化选聘也愈加密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现阶段息差持续收窄、营收净利大幅下滑、存量风险持续暴露,银行业越来越“卷”,运营压力持续上升,各种因素综合影响,正在迫使中小银行加快内部改革。市场化选聘“领头羊”,是中小银行破局自救的必然选择。

  “海选”行长渐成趋势

  近两年城商银行、农商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公开“海选”行长、副行长的情况与日俱增。

  近日,华润银行发布一则社招公告,公开招聘总行行长。

  公告任职资格显示,应聘者需从事银行业工作10年以上;累计担任过3年以上国有大行或全国性股份行一级分行(资产规模需4000亿元以上)行长(含相当职务),或担任过3年以上资产规模4000亿元以上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总行副行长及以上职务,且年龄不超过50周岁。

  这也是华润银行近两年内第二次公开招聘总行长。2023年5月,华润银行通过“华润招聘”发布总行行长招聘公告。与此前一轮的招聘公告相比,此次进一步提升了行长的任职资格要求,尤其针对应聘者银行业工作经历方面,对任职的银行资产规模门槛要求更高。

  对于两年内两次“换帅”,且频频“海选”行长的原因,记者向华润银行方面进行了采访求证,但截至发稿,华润银行方面仍未给予明确回复。

  多位银行业务人士透露,银行公开进行社招,表明了机构寻觅优质人才、强化管理能力建设的决心,这也是现阶段地方商业银行破解业务发展瓶颈和运营压力的必然选择。

  华润银行2024年三季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该行合并口径下总资产4278.53亿元,总负债3954.02亿元,所有者权益324.5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华润银行营收与净利润双降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24年1至9月,该行合并口径下实现营业收入50.23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51.49亿元,减少了2.45%;实现净利润3.32亿元,与上年同期的15.08亿元相比,同比降幅达77.98%。

  近年来,华润银行也在积极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提升其竞争力。华润银行在《2023年度报告》中强调,将优化组织架构;强化队伍管理;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优化人才结构。

  除华润银行外,近两年城商银行、农商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公开“海选”行长、副行长的情况与日俱增。

  2024年以来,包括本溪银行、乌海银行、珠海农商银行等多家地方商业银行相继发布市场化选聘行长的公告,且年龄年轻化趋势明显,普遍把年龄条件降至50周岁以下。

  某银行业务人士表示,近年来受整体环境影响,银行业运营压力普遍上升,尤其地方商业银行,通过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调整来改变现状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加之现阶段银行高管流动性高。地方商业银行为了改变现状、增强吸引力,开始大力‘海选’优质高管。这也是中小银行积极自救的一种举措。”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看来,中小银行公开选聘高管,有助于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并利用其经验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在银行经营发展中,内部培养和外部选聘都是有效的充实高管队伍的方式,外部选聘可以吸引有着不同从业背景、工作经历的人才加入,从而推动银行形成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

  娄飞鹏进一步指出,地方城商行整体经营稳健的同时,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不同区域城商行经营发展态势差异明显,部分城商行面临较大的经营发展和风险化解压力,因此需要通过引入新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激发经营活力或者化解风险。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也表示,从高管选拔方式看,通过公开招聘的市场化选拔方式,可以打破选人用人小圈子,在更大范围内选聘更优秀的人才。未来,市场化公开招聘应成为银行高管选拔的主要方式。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公开市场化招聘还要辅之以市场化的薪酬、考核等机制,既要把人招进来,更要赋予其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才能真正把高管人才用好、留住。

  董希淼还建议,中小银行应常态化开展市场化选聘,引入从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资深人士担任董事长、行长。地方党委、政府在提名中小银行高管人选时,应把从业经历、专业素质放在第一位,切勿让缺乏金融从业经验的政府官员在中小银行任职。监管部门应用好任职资格核准制度,对中小银行高管特别是“一把手”严格把关。

  一年2200余份任职资格批复

  自2024年以来,全国大型银行、股份银行、城商银行、农商银行及村镇银行等商业银行共有2200余份行长、副行长任职资格批复公告。

  行长市场化选聘渐成趋势的同时,商业银行行长、副行长等高管层变动愈加频繁的现状也越来越引发市场关注。

  记者查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告得知,自2024年以来,全国大型银行、股份银行、城商银行、农商银行及村镇银行等商业银行共有2200余份行长、副行长任职资格批复公告,其中仅2025年1月份以来就有500余份。

  记者注意到,上述2200余份任职资格批复公告中,多数为全国大型银行和股份银行地方分行,城商银行、农商银行及村镇银行总行的行长、副行长的任职资格批复。

  上述银行业务人士指出,现阶段整个行业越来越“卷”,利差持续收窄、业务增收越来越难、降薪减筹等因素叠加,使得银行高管流动性加剧。“尤其中小银行情况更为明显。以前中小银行在地方上有特色优势,资源也较为丰富,发展空间更大;但近两年市场环境剧烈变化,利差越来越窄,加之存量业务风险暴露加剧,地方银行想要生存越来越难,其高管的流动性也愈加频繁。”

  整体来看,现阶段,中小银行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对其管理及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呈快速收窄态势,降至历史低位,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同时,德勤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中指出,由于持续落实让利降费政策、居民减少银行卡消费和支付、银行代理保险费率下降等原因,中国银行业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呈下滑趋势,中间业务等非息净收入承压。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强,银行面临较大资金成本压力。

  德勤分析认为,2025年,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亦需要持续改革化险。

  此外,当前阶段,数字化转型中的中小银行,还面临AI智能化转型的挑战。《报告》表示,当前AI大模型正推进我国银行业服务、营销、产品等领域的全面革新,催化“未来银行”加速到来。2023年年报中,近20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进展。

  在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新业态的多元化冲击影响下,中小银行急需具备数字化转型经验、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的高管。这也加速了城商银行、农商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的管理架构改革步伐。

  董希淼强调,当前,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金融科技被广泛、深度应用,金融机构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努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高管团队尤其是董事长、行长等主要高管的专业化、年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上述银行业务人士还强调,行长“海选”的普及,本质是地方金融体系在监管强化、竞争加剧、风险出清等多重压力下的适应性变革。这一模式能否持续奏效,取决于银行能否配套治理机制改革(如董事会赋权、考核体系优化),而非仅停留在人事变动层面。未来,随着金融开放深化与区域经济分化,城商行高管选拔的市场化程度或将进一步加剧。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