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手机彩铃成招聘广告, 运营商突破行为边界

  • 文学
  • 2025-02-13 11:52:04
  • 8

手机彩铃成招聘广告, 运营商突破行为边界

  ■ 社论

  无论初衷如何,运营商作为企业,都不能单方面更改契约,侵犯消费者权益。

  据报道,近日,在江西抚州有市民反映,手机铃声被中国移动擅自开通电话彩铃,内容为某车企的招聘广告。2月1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抚州分公司介绍,受市政府要求,仅针对已开通彩铃业务的客户更改彩铃内容为招工信息,并非强制开通。工作人员还表示,“这也帮助抚州地方经济发展”。

  手机彩铃成了招聘广告,相信搁谁都不会乐意。而运营商的回复无非想说明两点:一是没有强制开通彩铃,只是针对已开通彩铃业务的客户更改了彩铃内容;二是此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而这两点,显然都是站不住脚的,也掩盖不了运营商对契约精神的违背。

  需明确的是,彩铃业务,其内容无论是音乐歌曲、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对话,都是让主叫客户在拨打该用户手机等待接通时,感受到一段不一样的听觉体验。相对于以往“嘟……嘟……”的回铃音,不同的彩铃内容可以展现用户的个性与品位,也为通讯过程增添了乐趣。

  也就是说,用户开通彩铃业务,本身就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要求——这既是一个包含着娱乐元素的业务项目,或许也是一些用户打造自身形象的“小助手”。

  尽管,现在一些手机运营商会提供免费的基础彩铃库供用户选择,但无论收费还是免费,彩铃都是用户开通的业务,都是与用户手机号绑定,以用户名义传达给每一位来电者某种信息的通话设置。如此,其内容就不能任由运营商更改。

  彩铃变招聘广告,明显与彩铃的功能定位不符。中国移动抚州分公司的做法,等于在全市范围内无视消费者的选择和意愿,擅自更改了彩铃的功用。这不是当初用户开通彩铃的初衷,也有违公众对彩铃业务的常识认知,这种做法置基本的契约精神于不顾,更涉嫌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抚州分公司这种于法无据、于理不通的做法,还打上了“帮助抚州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

  据悉,此次涉事车企招聘,计划招收3万名员工,规模较大。利用手机彩铃业务打招聘广告,覆盖面较广,能尽快把招工信息扩散出去,这无论对招工企业,还是对应聘者,算是好事。而且,也确实能助力企业早日开工生产。

  但是,无论初衷如何善意,运营商作为企业,都得守好行为边界,尤其不能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以侵犯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帮助所谓地方经济发展。

  值得警惕的是,这背后暴露出的,一家企业为了所谓更崇高目标,可以不顾及消费者利益,逾越基本的行为边界,这种企业文化和行为取向,有违市场精神,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消耗。

  此事中,运营商称此举是“受市政府要求”,且不论市政府是否有这个权力,运营商自身则应摆正作为市场主体的位置。企业若想助力地方经济,可以有更多办法。

  无论如何,除非取得用户允许,否则就无权对用户开通的彩铃业务动手脚。这种奇葩颟顸的做法,透露着对消费者权益的不尊重乃至忽视,站在了市场的反面,不是一家企业的明智做法。

有话要说...